|
||||||
- 产品特点
ITA系列UPS
功率范围:1-20K(最新推出)
产品特性:
超高功率密度
超宽输入电压范围
输出功率因数高达0.9
兼容机架/塔式安装方式
出色的节能环保特性
完全匹配易睿设计方案
ITA 1~3K
显示面板旋转设计,操作明确简洁,维护便利
输出方式灵活,提供国标/IEC标准/端子排方式
可提供多接口(USB, 485,干接点和SNMP卡)
可通过SIC卡接入机房的温度/湿度检测量
智能化电池管理功能,超大充电能力,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ITA 5~10K
输入兼容应三相380V、单相220V
支持并联扩展运行,且无需并机插框(最大4台)
电池模块化设计,轻松级联扩充后备时间
提供LED/LCD(选件)显示功能,且现场可更换
支持服务器自动关机功能
提供多种监控端口,满足不同监控需求
提供丰富机架用选件,方便机架内的配电/监控等功能的一体化实施
ITA 16~20K
超大尺寸LCD和LED显示,系统状态一目了然
支持并联扩展运行,且无需并机插框(最大4台)
分散式自主并联和数字化均流技术,极高的并联可靠性
支持同步双母线方案
支持共用电池组
三三和三单机型可选,适合工业类设备使用
艾默生UHA1R-0100L 详细参数
输入参数
输出参数
电池和运行时间
系统参数及标准
物理指标
环境
容量 10KVA
型号 UHA1R-0100L
整流器类型 IGBT整流
额定电压 220/380Vac单相三线/三相四线
输入电压围压 120Vac~288Vac
输入频率范围 45Hz~65Hz
输入功率因数 单相>=0.99 三相>=0.95
额定输出功率 10000VA / 9KW
额定输出电压 单相220Vac
输出频率 50/60 Hz +/- 0.1Hz
工作方式 双变换在线式
输出波形 正弦波
转换时间 0ms
过载能力 105%~125%5min,125%~150%1min,大于150%500ms
电池型号 免维护密封铅酸电池
标机后备时间 30 分钟-8小时可选
电池包型号 U16-07C1( 机架内高度2U )435W*640D*85H,50Kg
电池包型典型充电时间 8小时
电池电压 192V
安装方式 机架式/塔式兼容
整机效率 Up to 92.5%
电磁兼容 ICE/EN/AS 62040-2 IEC/EN61000-3-11 IEC/EN61000-3-12 YD/T1095-2008
浪涌保护 ICE/EN 62040-2,满足ICE/EN 61000-4-5
防护类型 IP20
通信和管理
接口端口 USB/智能卡槽(干接点卡/SIC卡/SNMP卡/RS485卡)SiteMonitor管理软件
控制面板 多功能液晶显示器状态管理控制台。
有声报警 市电停电时报警4秒一次:特别的低电池报警每秒一次
W 435.00 mm
D 649.00 mm
H 85.00 mm
重量 21.5 KG(不含电池)
颜色 黑色
工作环境 0 - 40 °C
工作相对湿度 5 - 95% 无凝露
操作高度 0-1500米
存储温度 -5 - 45 °C
存储相对湿度 0 - 95%
存储高度 0-15000米
听觉噪音距设备表面 1 m 处 <55.00 dB
为持续深入有效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海事“三化”建设,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组织“我的航保青春岁月”巡讲团奔赴华东沿海三省一市六地进行宣讲,五名来自航保一线的职工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海事航保精神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峥嵘的青春岁月中“不断前行”,实现人生价值。
真实的故事最精彩,一线的精彩最动人。两难抉择的泪水、南极扫测的青春、发明创造的匠心、危急时刻的担当、驻守海疆的艰辛……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对于东海航保人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精神洗礼,他们以愈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传递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树立新形象,推动东海航海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有担当讲奉献的老班长
人物:连云港航标处 熊发仁
事迹:面对喜怒无常的大海和荒芜的盐滩,他24小时待命,忠诚守护;面对无声的航标和灯塔,他以处为家的忠诚掷地有声。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是他38载航保生涯的最佳注脚。
熊发仁,是连云港航标处连云航标站燕尾港航标管理班班长。作为一名普通的航标职工,因为深受同事的爱戴,成为一名“不戴帽子”的“领导”。
老班长,有担当。灯桩的巡检、应急抢修有一定的危险性,对职工的专业水平和身体素质是极大的考验。在灌河口航道两侧分别有东西11公里和8公里的不规则人工导堤,导堤上有8座灯桩,堤内水深浪急,堤外淤泥石块堆积,船舶无法靠近,熊发仁带领班组同事一起肩挑航标器材和维修设备,徒步行走在崎岖湿滑、青苔附面的导堤上,来回30余里,有时巡检,不小心会在导堤上摔倒好几次,如遇涨潮,还要在灯桩上避潮,在凛冽寒风或烈日炎炎中艰难忍耐、等待退潮……为了青年职工的安全,本可“遥控指挥”的熊班长,却一次也不肯落下。
老班长,新思维。为了适应航标事业发展的脚步和履职要求,他带领班组建立《技术革新和成果申报管理制度》,设置“技术改造室”,积极开展技术革新,不断解决生产作业难题,先后完成了燕尾港DGPS台站发射天线防雷改造、UPS电源改造,解决了雷雨时损坏发射机和危及操作人员安全的问题。通过对海上60座航标一年的分析、实验和技术改造,有效解决了蓄电池极柱氧化断线问题,提高了航标正常率。
老班长,有泪水。2012年8月2日,燕尾港历史上第一次遭遇台风正面袭击,中心风力达13级,当地政府发出了最高级别警告,群众纷纷转移。而熊班长的妻子因患腰病躺在床上无力转移,家中年仅12岁的孩子无能为力。但这时DGPS机房门窗被大风刮坏,室内进水,国家财产面临严重威胁。老班长决定先国后家,当他完成抢险任务,回家带妻儿转移时,大街上已是空无一人。“满脸泪水的妻子躺在那里,12岁的儿子在旁边无助地喊着妈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班长的眼泪夺眶而出。
从老旧瓦房到整洁现代办公设施,从固有航标助航手段到现代化、高精尖的综合助航体系,从一个人坚守到全班人接力,熊班长带领全班职工不断适应港口建设和航保事业发展需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航标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灯塔精神,用38载宝贵年华诠释着航保人坚守初心的力量,以坚定信仰绘就中国梦的航标篇章。
南极筑梦 一往情深
人物:上海海事测绘中心 陈正伟
事迹:从业13载,从普通测绘员成为测量队副队长的他,无法改变的是对海测一线的一往情深。因为对祖国海测事业的专注和热爱,他毅然迈向地球的最南端,去探索神秘的冰雪世界。
2003年是陈正伟“海测梦”的起点。“风口浪尖,舟船颠簸,验潮流、探水深,测遍海疆;随时随地,说走就走,啃干粮、咽咸菜,四海为家。”这是海测人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虽然辛苦,但却受益匪浅”是陈正伟扎根一线13年的感悟。
13年间,他先后取得了国际A级海道测量师、国家注册测绘师等资格证书,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海测本领。从深水航道水深检测到渤海湾超大型船舶航路扫测,从长江口水域落水直升机扫测、三峡落水集装箱应急扫测到南海联合巡航等各类应急任务,都有陈正伟勇挑重担的身影。
2014年年底,他奉命随“雪龙”号科考船出征南极。在那里,陈正伟经历了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领略极地风光的独特;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南极考察站的上空迎风飘扬;第一次在风速逾每秒20米的狂风中挑战生命极限;第一次体会到一周无法洗漱之后用雪水刷牙时的幸福……面对风餐露宿的艰难,勇挑重担的他从不言弃。
2015年年初,“雪龙”号抵达南极罗斯海难言岛海域。为“雪龙”号寻找一个合适的锚地,成为首要任务。但是,测深任务的前2天很不顺利,由于环境等原因,多波束外围设备连续出现故障,无法正常采集数据。找不到原因,就一根线一根线地查,一个软件一个软件地看。深夜的会议室、测量艇,总能看到陈正伟和同事们协力思考、尝试解决技术难题的身影。经过连续多日奋战,多波束系统终于恢复正常作业!而此时留给他寻找锚地的时间已经不足46个小时,陈正伟和同事决定不顾疲惫继续进行扫测工作,最终顺利完成维多利亚地新站锚地水域共12平方公里的扫测工作,多波束和侧扫声呐扫测测线共计280公里。
“尺幅千里,追求卓越”的海测精神铭记在他的心中,更烙印在他的行动中。历经163个日夜、3万多海里航程之后,陈正伟克服困难、不辱使命,高质量获取了我国南极考察站新站附近海域水下地形测绘资料。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履行第一职责,坚守信仰,永葆本色。作为新时期、新一代的海测人,坚定信心、坚持恒心、永葆匠心,让青春在海测事业的传承与发扬中闪光!”这是陈正伟不变的初心。
为航标插上科技翅膀
人物:上海航标处 吴志华
事迹:紧急工况显示灯的研制、北斗防盗航标灯的研发、防盗电池箱的技术改进、节能环保项目的检测研究……由他领衔研发的技术成果多达30余项。
活到老学到老,是吴志华的人生信条。
“我就是喜欢搞无线电研究,修修弄弄,人家碰到问题没办法解决,我通过研究可以帮上忙,别提多高兴了。”吴志华说。他并非无线电科班出身,刚进无线电导航仪器修理所时,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面对纷繁复杂、枯燥冰冷的无线电仪器,他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胜任了技术岗位的要求,还勇于向难题发起挑战,成为了单位里为航标插上科技翅膀的领军人物。
从前航标灯上的白炽灯光色不鲜明、功耗大、故障多且使用寿命短,是航标维护人员的一大难题。10多年前,吴志华发现了一种LED灯,它亮度高、能耗低、寿命长,非常适合航标灯器,但在当时的航标应用领域还是空白。于是他带领技术工人反复研究、设计、组装,自行制作了一批LED灯器,并实地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抢在航标灯器厂家推出成型的LED灯器之前,他们的技术团队就积累了丰富的LED灯器应用经验,并深入研究各种型号灯器的控制特点,总结出一套“LED灯器故障处理法”,大大加快了东海航保中心LED航标灯器的应用进程。
在致力于航标技术革新的同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参与航标维护和应急抢修,确保航标的正常工作,为水上通航环境的安全提供技术保障,被称为航标灯下的守护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为解决世博航标加装LED字牌后蓄电池供电时间大大缩短的问题,他实地考察,跟船上标测试,最终发现了LED字牌实际电流过大造成线路耗损的问题。经过7天“闭关”,反复试验,他在控制系统中成功加装电流控制器,使世博航标的发光时间延长了一倍。
“吴师傅钻研航标技术特别投入,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他只要工作起来,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这种忘我的精神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吴志华身边的同事说道。
吴志华今年正好50周岁,自进入单位,已经过去了整整30载。30年,一代代老航标人淡出、一批批新面孔加入,单位所管辖的航标从当时的200余座到今天的1000多座。和航保事业一起成长的他认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只有顽强拼搏的青春,为事业矢志奋斗的岁月,才会留下充实、无悔的印记。
老兵不老 为爱守候
人物:宁波航标处 黄根良
事迹:从毛头小伙子到年近花甲,作为一名航标“老兵”,他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都献给了挚爱的航保事业。他是灯塔精神的传承人,更是航保事业兴旺发展的见证者。
事实上,刚参加工作时,黄根良并不理解什么是灯塔精神。当时,最让他困惑的是台风天里航标人的驻守。上世纪80年代,一次强台风来袭,大风过境,他和同事只能绑着绳子在灯塔边爬行。由于当时的灯塔需要人工上弦,为保证灯塔正常发光,他们每隔1个小时就要冒险进行一次攀爬。台风刮了14天,他们就“爬行”了14天,即使狂风骤雨,也没有离塔躲避。
随着灯塔被改造为无人值守灯塔,黄根良到了航标站。勤奋的他,从零开始学起,凭借自己的刻苦钻研,很快适应了航标维护工作。1985年夏天,又一次台风肆虐,造成半潮礁灯桩熄灭,当时灯桩高度只有9米,一个大浪就可以盖过灯桩,影响船舶航行,为了早日完成抢修,黄根良和同事们决定强行登礁。虽然人和电池上礁了,但要在台风天把维修设备拿上9米高的灯桩,绝非易事。黄根良冲锋在前,一侧背着工具包,一侧夹着一箱电池,向9米高的灯桩慢慢攀登,越往上攀登难度越大,当爬到距离灯桩平台还有一米多时,工具突然被梯子卡住,差点坠入大海。黄根良死死地抓住梯子,一点点往上挪,终于到达平台。他随即检查灯器、更换电池,让航标恢复正常发光。“这是我从事航标工作以来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也是我了解航标、理解航标的关键一步。”黄根良说。
“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送给别人”是黄根良的选择。2012年8月5日,双台风“苏拉”、“达维”刚过境1天,“海葵”台风接踵而来,而且移动速度快,极有可能正面袭击宁波。正在马不停蹄准备防台风工作的黄根良接到了紧急设置沉船标的指令。面对起吊灯浮时被风浪压船倾覆的风险,黄根良没有退缩,毅然带着团队沉着应对,抓住潮流缓和之际,抢在“海葵”台风到来前,出色完成了沉船灯浮的抛设任务。
如今的黄根良即将退休。可他仍以一种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激情和干劲,为他钟情一生的航标事业奔波忙碌着。他说,要做“初心不改,继续前进”的标兵,一辈子践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灯塔精神。
“钉子精神”辉映蓝色海疆
人物:福州航标处 陈德兴
事迹:他只是航标战线的普通一员,长期默默服务航海保障事业,然而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彰显着责任、忠诚、奉献的“钉子精神”。
成为“海巡1620”轮的船长,陈德兴可谓是临危受命。由于航标作业船往往穿行于暗礁林立的危险水域,对船长的指挥能力、船舶驾驶技术和经验都有极高的要求。在“海巡1620”轮建造期间,早已物色好的一位船长,跟船出去体验作业后,就提出了辞职,连称“这个活儿我干不了”。而此时,距离“海巡1620”轮交船仅剩两个月。紧急时刻,陈德兴挺身而出。他一方面赶赴船厂了解船舶的技术状况和性能特点,另一方面组织船员到兄弟单位开展学习交流。2011年5月,“海巡1620”轮建造完成,陈德兴带领着新组建的船员队伍从江苏南通惠港船厂出发,一路经受住9级阵风、最大摇晃达28度的初航考验,最终将船稳稳地靠泊在福州亭江码头,从此拉开了该船服务海峡西岸航海保障事业的序幕。
船舶是不是有战斗力,主要看船长的领导能力。陈德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深深感染了全船的人。在一次莆田石城南日轮渡航线应急航标修复中,浮标四周全部被渔网包围,只留下一个很小的口子供船舶航行,作业难度极大。根据现场情况,船上很多“老航标”都猜测,船长多半是要返航了。谁知,陈德兴毅然决定找一艘小渔船在“海巡1620”轮前面引路,硬是在狭窄的口子中一步步地靠近浮标。经过近5个小时的艰苦作业,完成了浮标的起吊更换。看着崭新的浮标矗立在水面,又能够为南日镇5万名群众出行提供安全保障,陈德兴终于松了一口气。
尽管工作又累、又苦、又危险,但陈德兴觉得自己干得“不心塞”,因为有一船的兄弟与他同甘共苦:任务来了,没人挑三拣四、拈轻怕重;遇到困难,大家团结一致、齐力克服。和谐互助、团结进取的氛围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铸就了“海巡1620”轮的执行力和战斗力,更形成了该船强大的凝聚力。“海巡1620”轮列编投用以来,累计航行作业里程1.1万余海里,完成浮标的起吊作业和应急恢复共计400余座,为过往船舶的航行安全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航海保障服务。
在陈德兴的带领下,“海巡1620”轮全体船员像一颗颗螺丝钉,严丝合缝的连接,默契配合,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战斗力,忠诚践行着“让航行更安全,让航道更畅通”的航海保障诺言。